航空、高鐵、道路客運等等諸多出行方式,現(xiàn)在都普及了實名購票,為避免人、證、票不相符的情況,就需要人臉識別技術來判斷人、證是否相符。
航空早已全部實現(xiàn)人臉識別安檢。過境安檢或許是未來規(guī)模最大的應用,國際民航組織(ICAO)已確定,從2010年起,其118個成員國家和地區(qū),必須使用機讀護照,人臉識別技術是首推識別模式,該規(guī)定已經成為國際標準。目前國內外的海關和機場安檢都引入了人臉識別過境的方案,快速核驗過關人和持證人是否是同一個人,幫助快速過關,讓出入境變得更便捷。
而高鐵也大部分普及,普通火車站也開始普及,9月2日,東莞火車站啟用人臉識別閘機,票證齊全再刷個“臉”就能進站,無需人工“認臉”。一般情況下,整個過程僅需3到5秒,相比以往人工查驗效率更高,能有效保證票、證、人一致。
道路客運應是幾大城際出行方式中,最晚推廣人臉識別驗證的,新修訂的《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(guī)定》要求,省際、市際客運班線經營者或其委托的售票單位、起訖點和中途??空军c客運站,應當實行客票實名售票和實名查驗。2017年,交通運輸部在全國各大客運場站實施人臉識別比對,2018年春運,諸多客運場站已經能夠執(zhí)行實名制。
這種人臉識別方式,相對來說,識別時間要短一些,因為主要是人、證是否相符的對比,在識別的時候,首先識讀身份證件,進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(tǒng)查找到相應的身份證圖像,然后與拍攝到的實時人臉進行比對,從而確認是否相符。對采集設備的要求相對不高,固定方向,受光線環(huán)境變化影響較小,未識別可以不響應等等。
未來,人臉識別在交通安檢領域,或可能推及到地鐵、有軌、BRT等相對封閉的出行方式中。
今年7月,廣州地鐵的珠江新城站和萬勝圍站等,就設置了人臉安檢門,成為全國首例試點人臉識別技術智能安檢項目的地鐵公司。
針對交通出行的特殊性,使用人臉識別不僅方便快速,還能幫助公安部們在必要時收集人員流動信息,有助于更快速確定抓捕疑犯和尋找失蹤人員的行蹤。